上海甲级写字楼2022年空置率为16.7%,比去年上升0.72%,其中核心和新兴区空置率分别为11.21%和23.92%。与此同时,上海甲级写字楼租金略有下降,到第四季度,平均租金为8.14元/平方米/天,同比下降0.37%。
尽管如此,在2022年高达774亿元的上海大宗交易中,办公/R&D办公室仍以577.4亿元的总成交额和75%的成交额排名市场第一。执行董事蔡峰在戴德梁行华东区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在三年的疫情控制和市场经济复苏的双重利好下,预计2023年大宗交易将触底反弹,总成交额将回到1000亿元。
上海写字楼市场韧性突出
十二月二十八日,戴德梁行对2022年四季度上海写字楼市场、零售商业市场、大宗交易市场和工业地产市场进行了多维盘点和解读。
《中国时报》记者从戴德梁行了解到,2022年,上海甲级写字楼供应环比增长,全年入市办公建筑规模81万平方米,分布在3个区域5个板块共11个项目,其中苏河湾、徐汇滨江、前滩板块供应活跃,静安核心、徐汇核心分别推出新项目。
2022年,上海写字楼市场以净吸收63万平方米结束,较去年下降55.6%。今年第二季度,受封控影响,交易明显下跌。第三季度,解封后的交易有一定程度的复苏。第四季度,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,交易再次受到影响和下跌。
空置率方面,上海甲级写字楼年内空置率为16.7%,比去年上升0.72%,其中核心和新兴区空置率分别为11.21%和23.92%。与此同时,上海甲级写字楼租金略有下降,四季度平均租金为8.14元/平方米,同比下降0.37%。
戴德梁行指出,上海写字楼市场的年度交易有三个特点:外资交易比例较去年有所扩大。今年的封闭和控制对国内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其新设和扩大租金的需求有所减少。外资在续租和扩大租金方面的整体交易比例高于去年。
就区位而言,六大板块需要表现韧性,新项目推动下,“一江一河”效果显著,代表项目有“华润苏河湾中心”“前滩国际广场”“星瀚广场”等。
从行业角度来看,专业服务、贸易制造和金融是前三个行业。受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,专业服务业保持稳定需求,律师事务所业务量增加,租金扩大,搬迁活跃;联合办公(孵化等。)仍保持积极的市场需求,成为新入市项目的主要租户,主要布局陆家嘴、北外滩等上海核心商业区。
与此同时,贸易制造业的核心溢出和搬迁,快速消费品和奢侈品贸易主要布局在南京西路板块。随着火车站的出现,今年苏河湾供应频繁,许多快速消费品和奢侈品总部或部分拆分搬迁到静安非核心区域。加强金融业核心集聚,主要布局泛陆家嘴(陆家嘴、竹园)、南京西路、银行、保险、证券等传统金融业仍是市场主体。
2022年,上海大宗交易总额达到774亿元。
而且在2022年的上海大宗交易中,办公室/R&D办公室仍然稳居市场第一。
据戴德梁行介绍,2022年,上海大宗交易市场成交额774亿元,同比下降27%。今年以来,在世界政治动荡、海外融资成本上升、上半年市场低迷、交易情绪低落等影响下,上海大宗交易市场成交量有所下降。但市场信心和交易活动依然存在,全年交易仍处于750亿元关口,达到三年内第二高水平。
就物业类型而言,2022年,办公/R&D办公室总成交额为577.4亿元,75%的成交额居上海大宗交易市场首位。其中,以投资为主的国内买家青睐上海核心办公资产,积极配置核心物业,抵御通货膨胀;工业/物流的普及程度并没有减少,仍然受到市场的追捧,约占13%,同比增长7%。
买主方面,国内买主继续以66%的比例主导市场,但国外买主的比例也在慢慢上升,从2021年的24%增加到2022年的34%。投资买主再次超越自用交易,成交额比例上升至66%;自用买主的行业分布特征明显,主要以金融为主,TMT主要是——其中金融企业实力雄厚。虽然只贡献了三笔交易,但占自用买家总交易额的一半以上。与2021年相比,成交额几乎翻了一番;而TMT公司业绩略显暗淡,成交额较2021年缩水近一半。
“随着新的防疫政策的出台,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加速恢复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,促进经济发展。可以预见,2023年上海写字楼市场将迎来后疫情时代的春天。”戴德梁行中国区项目总裁魏超英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。
展望2023年,戴德梁行华东区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、执行董事蔡峰判断,上海大宗交易市场可能会迎来以下新的投资趋势:一是在3年疫情控制和市场经济复苏的双重优势下,预计2023年大宗交易触底反弹一年,总成交额将回到1000亿元;其次,中国将全面扩大开放,恢复国际交流,聚焦经济发展,预计办公、零售和酒店类物业将重生。
同时,国家为房地产推出多重优势,推动其回归支柱产业。未来,受政策影响,国内资本将加速抢占市场份额。蔡峰还认为,许多新的经济类别REITs发行成功,商业类别REITs明年进入试点,为投资者提供全新的退出渠道,未来长租公寓、工业园区、商业类物业将受到青睐。